可將大部分甲醛在室溫下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沒有甲酸、一氧化碳等副產物,甲醛轉化率可達100%。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專利“一種用于室溫消除甲醛的催化劑”完成了中科院歷史上首次成果現場拍賣會的“第一錘”買賣——經過十輪競拍,這一起拍價為40萬元的專利最終以50萬元成交。
在16日上午舉行的中科院專利成果首場拍賣會上,類似于上述溢價20%成交的項目不在少數。根據官方統計,3個小時之內共有28項專利成交,總價達到503萬元,單個最高成交價60萬元。
據了解,本次拍賣會是中科院面向全國大規模拍賣專利活動的開端。接下來,來自中科院院屬57家機構的932項專利技術成果還將走入江蘇、浙江、福建、上海、深圳等省市,以專場的形式展開拍賣。
100多家企業“爭搶”28項專利,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為提高專利與省市重點行業契合度,中科院已經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將參拍專利與各地提交的企業技術需求進行自動匹配。中科院知識產權運管中心主任隋雪青告訴記者:“我們將近千項成果梳理出幾大領域,并篩選出關鍵詞;同時,也將有競標意向的企業按領域分類,并標注重點,系統自動匹配專利和企業,提高對接成功率。”
對拍賣主辦方中科院和山東省科技廳來說,成交只是轉化的開始。隋雪青說:“競拍成功的企業,后續要與專利所有人對接,會同中科院專家解決產業化難題。”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劉為民也表示,競拍成功的企業,山東省科技廳將跟蹤專利的落地情況,從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中給予支持,最高扶持500萬元。
作為“科研國家隊”,中科院有近12萬名科研人員,4.6萬項存量專利,為什么選擇用大規模拍賣的形式轉讓專利?
隋雪青表示,企業獲得專利主要有3種實現方式:第一是許可,企業已有產品,得到專利許可后,產品上市就不會侵權;第二是參與競買,拍賣是一種快速的成果轉讓方式。中科院此次大規模拍賣專利是首次嘗試,就是為了推動所屬科研院所成果快速產業化;對于價值更高的專利,一般采用第三種協議轉讓形式,企業與發明人深度交流,共同探討產業化進程,發明人可能要長期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
在現場競拍之前,這932項專利技術已經在線上交易平臺——點拍網進行了15天的集中展示,并初步達成了部分交易意向。(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