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原告費希爾技術公司為一家注冊在德國的公司,從事各種創意組合模型玩具的研發、制造和分銷。被告東方教具公司成立于1993年,雅訊科技公司成立于2003年,二者有關聯關系,經營范圍均包括教學實驗室配套設施批發、零售。
費希爾技術公司通過其在中國的經銷商銷售“慧魚創意組合模型之機械與結構組合包”(以下簡稱權利商品),權利商品主要用于學生創新教育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開發和拓展培養。權利商品包括拼裝組件、《安裝說明書》。說明書展示有30幅搭建完成后的靜態立體造型圖樣、102幅拼裝組件的展示圖、一些特定組件的基本拼裝方式配圖及說明,共30種靜態立體造型的具體搭建步驟配圖詳解,每一步展示有所需搭建組件的樣式、編號及數量、組裝的方位和順序,以及該搭建步驟完成后的組件拼裝狀態圖樣。權利商品中的拼裝組件可按照說明書中的拼裝示意圖搭建成涉案30種立體造型。
2009年10月15日,東方教具公司購買了權利商品。在此之后,東方教具公司、雅訊科技公司對外推出名為“創意組合模型-結構與機械原理組合”(以下簡稱被控侵權產品)。經勘驗,被控侵權產品同樣包括零件、《創意組合模型結構與機械原理組合裝配手冊》(以下簡稱裝配手冊)。將裝配手冊與說明書進行比對, 二者的30幅搭建完成后的靜態立體造型展示圖樣部分,除少數線條走向、模型展示角度微有差異外,內容基本一致。
裁判內容
一審法院認為:費希爾技術公司所主張搭建完成的30種靜態立體造型展示圖、102幅拼裝組件展示圖、30種組建拼裝步驟示意圖滿足了圖形作品之于法律保護所需具備的藝術美感及獨創性要求,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圖形作品,被控產品抄襲了權利商品,侵犯了費希爾技術公司圖形作品的著作權。但費希爾技術公司主張構成立體作品應予保護的30種靜態立體造型尚處于一種設想性的“腹稿”狀態,還僅停留在“可搭建”的階段,缺少“已搭建完成”這一關鍵的外在表達,屬于典型的思想領域,不具備可感知性,無法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一審遂判決東方教具公司、雅訊科技公司于一審判決生效之日起,停止侵害費希爾技術公司享有的涉案圖形作品的著作權,并賠償損失16萬元。
該判決做出后,費希爾技術公司向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從我國《著作權法》立法原意理解,構成模型作品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具有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二是具有獨創性,模型作品應當是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制成,但在造型設計上必須具有獨創性;三是能以有形形式固定的立體造型。就本案而言,首先,涉案30種立體造型系抽象于現實中的機械、工程結構,現實中存在與之相對應物體或者結構,但又不完全是復制實物,而能展示實物所蘊含的機械原理和物理結構。其次,設計者通過對現有機械及工程結構進行選取和提煉,抽象和簡化,在創作過程中對立體結構進行了取舍、濃縮、抽象,展示科學和技術之美,在布局、結構安排等方面,體現了設計者的構思和安排,具有獨創性。最后,運用組件,按照說明書步驟圖能夠搭建成與說明書附圖一致的30種立體造型,即能以有形形式固定。綜上,涉案30種立體造型均符合《著作權法》規定的模型作品構成要件,并各自獨立于圖形作品構成模型作品,應受《著作權法》保護。
關于制造、銷售“結構與機械原理組合”套裝產品是否侵害費希爾公司對涉案30種模型作品享有的著作權,二審法院認為,上訴人的權利商品以組件配以安裝說明的方式對外銷售,購買者取得商品的同時,也取得了對30件模型作品進行裝配復制的許可。該許可授權當然應由著作權人行使,或者經著作權人許可后行使。而兩被上訴人未經作為著作權人的上訴人許可,以同樣方式生產、銷售涉案商品,實質上是行使了對30件模型作品的復制許可權。《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其作品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據此,兩被上訴人侵害了費希爾公司對涉案模型作品享有的復制權。最終,二審支持了費希爾公司有關著作權部分的上訴請求,改判上海東方教具公司、雅訊科技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停止侵害費希爾技術公司享有的涉案30種模型作品的著作權,同時賠償損失57.5萬元。
案件評析
一、許可侵權不以直接侵權為構成要件
許可侵權作為間接侵權的一種,是否以直接侵權為構成要件?筆者認為,行為人雖然自己不直接實施受著作權法17項專有權控制的行為,但是許可他人實施受著作權法17項專有權控制的行為,也應認定侵權,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許可”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例如,行為人直接與第三人簽訂許可合同,許可第三人實施受著作權法17項專有權控制的行為,這是一種明示許可。行為人向第三人銷售零部件并提供安裝指導,第三人按照行為人的指導利用行為人提供的零部件完成安裝,形成作品的復制件,第三人復制作品的行為是在行為人默示許可下實施的。
二、許可侵權以主觀過錯為構成要件
按照通說的侵權責任構成“四要件”說,侵權責任構成必須具備行為的違法性、違法行為人要有過錯、要有損害事實的存在、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因果關系。按照關連共同的侵權法理論,直接侵權人與間接侵權人之間無須意思聯絡,也無須共同的過錯,各個行為之間只要存在客觀的關連共同,一起導致了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也應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
在知識產權領域,直接侵權不以主觀過錯為前提,這是對傳統侵權法理論的突破。法律規定間接侵權是出于適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需要,這一立法目標必須與維持社會公眾的自由這一基本原則相協調,因此,要將不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定為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該行為必須具備可責備性,即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因此,在間接侵權領域,侵權責任構成仍要堅持“四要件說”,應當堅持以主觀過錯為構成要件之一,間接侵權人明知或者應知侵權行為或者侵權結果的已經存在或者將要發生。
三、許可侵權以行為人無許可實施權為構成要件
在買賣合同中,我國確立了知識產權瑕疵擔保制度,體現在合同法第150條,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方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附著在貨物上的第三人知識產權既然不能從外部輕易地被識別,一般情況下非查詢而不可知曉;即使查詢,還遭遇到知識產權地域性和不對等現象橫生出來的障礙,導致交易行為人如欲知曉是否可能侵犯第三人知識產權,不費時費力地通徹查詢一番而不可得,這些支出對交易而言直接構成了舉足輕重的生產成本3。知識產權瑕疵擔保制度要求出賣方在制造、銷售商品時具有知識產權,并有權許可買受方使用與附著在產品上的知識產權。然而在許可侵權的情況下,行為人并不享有對作品的專有權利,但許可他人實施著作權人對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利,實質上行使了著作權人對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利。
四、許可標的應經過“實質性非侵權用途”檢驗
“實質性非侵權用途”標準是具有過濾功能的排除標準,換言之,如果被控產品存在實質性非侵權用途,則可以認定不構成間接侵權。在索尼案中,法官認為如果產品被廣泛用于合法的、不受爭議的用途,則不構成間接侵權。這為高科技產品的發展掃清了法律上的障礙,打消了產品研發和銷售者對“幫助侵權責任”的擔憂。“實質性幫助”的判斷代表著重要的政策取舍。行為人為第三方侵權應當提供實質性幫助,其基本原則是,強加給幫助者注意義務,不應給社會帶來不合理的負擔。
值得說明的是,本案中,裝配手冊與組件包一并對外提供,兩者作為一個整體,雖然涉案商品具備搭建涉案30種模型作品之外的用途和功能,但能搭建出涉案30種模型作品是涉案商品對外銷售的賣點,體現了涉案商品的市場價值。涉案商品單價較高,學校等教育培訓機構是主要購買者,主要作為教具使用。雖然在以權利商品作為工具的機械創新設計比賽中,參賽者基于對零件的熟悉程度,按照自己的想法還可進行更多創意搭建,但被控侵權產品的非侵權用途尚未達到“實質性非侵權用途”的高度。(來源:中國版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