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民族品牌的回歸,也許是國人自主品牌意識的蘇醒,也許是對崇洋媚外的下意識的抵制,在國內經濟雙循環的大號召下,國內消費老品牌開始“逆天改命”,趕超國外大牌,登上熱銷榜。這就是“國貨復興”,民族復興的感召效果。
比如前些年70年國貨家用洗護品牌“活力28”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融資將用于繼續用于品牌建設,開拓市場渠道、儲備專業快消行業人才等。甚至建廠,重建供應鏈。在90年代初,活力28曾是叱咤風云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80%。如今重返戰場,也許其品牌喚醒的價值將大于市場預期。
“活力28洗潔精是老牌子,購買價格超級劃算。”、“老品牌值得信賴,用起來很舒服”。
1996年與德國利潔時合資,成為活力28由盛至衰的轉折點。盡管7年后,國資成功回購“活力28”商標,但已無力回天。活力28徹底退出了消費者的視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消費群體開始分化,商品集中度上呈現出去中心化的趨勢。傳統日化巨頭占有率越來越低,市場變得分散,讓日化新品牌有了發展空間。當然對活力28有“情懷”70后用戶,將是該老品牌的忠實粉絲。據預計2019全年,活力28終端銷售能達2億至2.5億。
所以民族自尊也是品牌概念的研究話題。象韓日貿易戰,很多韓國人對日本貨就存在普遍的抵觸心理。我國民族老品牌,必然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為那些記憶中的老品牌、甚至百年老店的復生,提供了機遇。
電商,使用老品牌,也許還會銷量劇增。